非原創音樂
一般討論配樂多指 Original Score,即為了該作品客製的原創音樂,但也有遊戲直接從現存創作中尋找適合的曲目授權使用。
- 《小小大星球》是一款關於創造與分享的遊戲,玩家可以自己設計關卡上傳,也可以下載其他人製作的關卡。遊戲中的音樂來自世界各地,有流行音樂,也有古典音樂,豐富的音樂類型除了喚起玩家的創意,也體現了創作中拼貼、混搭的精神。
- 《Critters for Sale》的故事相當瘋狂,主題包含了時間旅行、外星文化、輪迴轉生和神話寓言,體驗的過程就像穿梭在夢境與夢境之間。作者 Sonoshee 來自摩洛哥,在遊戲中使用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次文化音樂。例如台灣樂團夢東的音樂《台灣謎景》,這張專輯本來是為了記錄他們參觀麻豆代天府的感受,充滿了民俗和宗教的元素。這些音樂不是為了遊戲本身而創作,但被找到了適合放在故事中的位置,與影像結合產生了弦外之音,創造了時而迷幻、時而壯麗的奇景。
- 《Overcooked》大部分的音樂不是原創的,而是使用授權音樂庫的曲子,這首〈All The Trimmings〉是冰雪場景的配樂。這個場景的地板非常滑溜,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水裡,這些風格強烈到有點 cliché 的音樂,非常適合遊戲中幽默的氣氛。
- 業餘遊戲《Grass Mud Horse》,雖然應該沒有正式授權,但使用方式也非常有趣。
授權音樂也常見於預告片、開幕曲、謝幕曲,常能有效的渲染情緒、並引用文化元素隱含深義。
註:〈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?〉作於 1907 年,已經進入公有領域,可以自由改編使用,不需要再經過授權。不過我想討論的重點是將過去歌曲產生全新意義的創作效果,並非授權與否。
系列作的變化
同一款遊戲的系列作即使玩法主題相似,但從不同代數的設計變化,可以看出創作者如何做出不同的選擇。
- 《Spelunky》系列在探索叢林區域的關卡音樂:
一代的〈Jungle B〉旋律性強、節奏強、段落轉折強。
二代的〈Hidden dangers〉相對的節奏緩慢,張力起伏小。
一代的曲子都非常有記憶點,但也容易讓人感到緊張。相較之下,二代的曲子沒有那麼強的壓迫感,卻同樣能傳達區域的主題。在《Spelunky》的世界中探索時,玩家常常需要眼觀四方、步步為營,我認為二代配樂的「距離感」,能降低玩家反覆挑戰的疲勞感,是較為優異的設計。
- 《斯普拉遁》系列在連線對戰結束後宣布結果的畫面,每一代都有不同的氣氛:
一代落敗時會有角色氣噗噗的畫面,音樂讓你覺得「哇!糟透了!」:
二代的感覺則是「太可惜了!下次再努力!」:
三代便不再展示敗方隊伍的動畫,而是一律展示勝方隊伍的慶祝畫面,讓你覺得「對手真不簡單,值得敬佩!」:
這樣能降低玩家的挫折感,鼓勵玩家繼續挑戰遊玩。
畫內音
《SLUDGE LIFE》讓玩家在一座城市裡恣意地跑酷、塗鴉,遊戲沒有線性的劇情發展,而是可以自由地穿梭在不同區域、用自己的步調探索。遊戲中的音樂會從收音機等物品播送,這些音樂設定上都是遊戲中的饒舌歌手所寫的歌。你可能會看到公園的阿伯正曬著太陽,聽著最 chill 的 beat;或是看到有個 bro 在自己房裡聽著 trippy 的音樂磕嗨了。讓玩家更融入到世界觀裡。
原聲帶型式
如果遊戲配樂的觸發機制很複雜的話,要如何製作成原聲帶呢?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,有很多遊戲索性就不做了。
- 《Mini Metro》的原始素材都是音效,遊玩時會隨著城市的發展,逐漸組成富和聲、節奏感的音樂,因此每次遊玩聽起來都會是不一樣的。EP 先錄下了遊戲過程,再挑選、剪輯理想的段落製作而成。
- 《Chicory》的原聲帶製作了兩種版本,一張是滿足收錄所有曲目的需求;另一張則是以概念專輯的形式重現遊戲中不間斷的 BGM 聆聽體驗。
- 《A Short Hike》每首曲子都收錄了兩倍長度的版本,滿足喜歡沉浸在同一首曲子循環播放的聽眾,而飛行時才會淡入的弦樂配器版本也都各別收錄。
曲名彩蛋
遊戲《Risk of Rain》系列的原聲帶充滿了彩蛋。
在遊戲裡,玩家迫降在陌生的星球上,必須橫渡各種險惡的地貌,才能找到回家的路。遊戲用「雨」作為意象來傳達路途的艱險,並用雨量來命名遊戲難度:Drizzle(細雨)、Rainstorm(暴雨)和 Monsoon(季風)。曲名也用了一堆氣象專有名詞,例如〈Arctic Oscillation〉(北極震盪)和〈Aurora Borealis〉(極光),好像玩家不僅見證大自然無情的力量,也懾服於他的壯麗。
其他特別有趣的:
- 〈25.3°N 91.7°E〉在 Google Map 搜尋這個座標,會找到印度的一個小鎮,是地球上降雨量最高的地方,被稱為「世界雨極」。
- 〈Prelude in D flat major〉蕭邦的前奏曲,綽號是〈雨滴〉。
- 〈Having Fallen, It Was Blood〉摘錄自愛倫坡的詩:
“It was night, and the rain fell; and falling, it was rain, but, having fallen, it was blood.” - 〈The Rain Formerly Known as Purple〉典故出自 Prince 的〈Purple Rain〉
- 〈Double Fucking Rainbow〉典故出自網路迷因 Double Rainbow。
作曲家 Chris Christodoulou 常常先取曲名,在以其意象發想創作。而這些曲名背後的典故,也時常成為玩家之間討論的話題。
玩家社群與文化迷因
2023 年年度最大格鬥電競賽事 Evo 為每款遊戲製作專屬的主題曲, 這首〈Runback City〉在《Street Fighter 6》決賽前響起,歌詞裡偷藏了滿滿的圈內梗,把玩家的情緒推到最高點:
- “Let’s go, Justin!”
在著名的賽事 Evo Moment #37 中,正當選手梅原大吾只剩一滴血就要被對手 Justin Wong 給 KO 時,有個觀眾大喊「賈斯汀,衝了啦!」,同時 Justin 出招靠近梅原,但梅原居然在不可能的困境中逆轉取勝。Justin 對於當時的戰況可說是十拿九穩,但梅原卻跌破眾人眼鏡、翻轉了局面,讓這位觀眾的「建議」顯得格外諷刺。 - “It was Tuesday.”
電影《Street Fighter》(1994)中,春麗終於來到殺父仇人將軍的面前,她細說自己如何難忘當年的慘劇。但沒想到將軍完全不記得自己所做的惡行,因為對他來說那只不過是再日常不過的一天。這部片在當年被認為是一部大爛片,但是劇中許多突兀的情節卻令人印象深刻,常常被作為迷因而廣為流傳。
這首曲子不是遊戲配樂,不是關於遊戲本身,而是關於玩家的音樂。迷因是經驗和感受的結晶,也是我們與他人確認共感的暗號。
參考資料
LittleBigPlanet 10th Anniversary Playlists — Kenny Young
當誦經團入侵搖滾樂──Mong Tong 與破地獄的台製恐怖音樂對話
Balancing playfulness and sincerity in “chill beats” for Toem’s audio backing
The Endless, Far-Flung Delights of Eirik Suhrke’s “Spelunky 2” Soundtrack
Lena Raine Original Tweet on Splatoon
Serialism & Sonification in Mini Metro (GDC 2018)
Composing for Chicory — Motifs & Memories
Risk of Rain 2 (2020) | Album Commentary by Chris Christodoulou